快捷搜索:  

闭帝庙凛冽越千古,环节靠统治者“涵养”

"闭帝庙凛冽越千古,环节靠统治者“涵养”,这篇新闻报道详尽,内容丰富,非常值得一读。 这篇报道的内容很有深度,让人看了之后有很多的感悟。 作者对于这个话题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,呈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。 "

有人说:“关公庙氤氲在神州的角角落落,并以‘儒释道三教并尊,士农工商四民同戴’的美谥齐飞,应归功于太原罗贯中的那部传世巨著《三国演义》,他用‘移花接木’的艺术手法,用大的篇幅拓展了关羽故事的分量。”也有人说:“关公是‘义’之典范,山西人普遍崇奉。明代晋商走西口、跨大漠,远涉恰克图。他们(They)走到哪里,就把会馆(关帝庙)建到哪里,以求关羽护佑。这是广泛尊关公为神的重要原因。”

当农历六月廿四——关公诞生日时,关帝庙中便响起笙、管、埙、笛、筝、鼓、编磬、琵琶、云锣交汇出的“交响乐”,人们行献礼、奠玉帛、读祝文、进俎望燎、祈盼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一生平安,平步青云,财运亨通……

关公在意识的堂宇里,从史书到文学作品,再从历史(History)小说到民间戏曲,越来越精彩。

太原城内梨园世家出身的武凌云,获得过十七届戏剧梅花奖。他细心揣摩关公雕像神态,精心设计一招一式,既具有英雄之奇,又具有常人之俗,演活了祖国民众心目中忠义神勇的“关老爷”。他和团队新创晋剧的《关公》,应邀参加2019马来西亚世界关公文化(Culture)节,在马来西亚五个州的8个城市,引发轰动,受到来自东南亚各地关公信众的热烈追捧,他演的晋剧《关公》成太原“文化(Culture)名片”。

清代《太原府志》和《阳曲县志》载:太原府“关帝庙在城共有二十七座”,“其城外诸村镇多有,兹不详载”。保留至今的有五座关帝庙,但方圆相距不足三公里。

从关帝庙建成历史(History),可以探究出关公的神化轨迹大抵经历了五个阶段:第一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。作为一名战将,仅限于荆州和蜀地民间盖庙祭祀关羽。第二阶段是隋唐时期。关羽显灵传说不断增多,佛教封其为护法神,官方将其配享武成王庙。

第三阶段是宋元时期。道教、儒家、佛教都将关羽列入自己的信仰体系之中,使关羽崇拜不仅仅处江湖之远,且居庙堂之高。宋朝皇帝还为关羽赐庙额,初封忠惠公,再多次封王,成“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”;元朝皇帝除继续封王外,还“遣使祠其庙”,以至于关庙林立,遍布城乡。太原校尉营的关帝庙,就建于宋代,是这座城市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关庙,是独有关夫人殿的庙;庙前街的“大关帝庙”,考古实证则为金元基址建筑。

第四阶段是清朝时期。皇家十分尊崇关羽,还在关外立庙祭祀,并赐庙额“义高千古”。入关后,更是将关庙载入祀典,岁时致祭,并不断制造关羽显圣的故事,予以加封。从顺治九年敕封“忠义神武关圣大帝”起至光绪五年,累封字数达到26字。山西省汽车(Car)修造厂内的关帝庙,建于清康熙十九年(1680年)。

第五阶段是民国时期。虽然帝制被推翻,但关羽崇拜依然继续。民国三年,袁世凯下令将关羽和岳飞合祀武庙,凡军人宣誓大典都要在武庙举行。

当然,以文学作品的属性为不朽人物立像,可能以民间商路供奉关公作为传播途径确实可信,但更多的是靠统治者去涵养起来的。


关帝庙,关羽,为什么拜关公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赞(783) 踩(57) 阅读数(7865)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加载中......
发表评论